庆美资讯网,分享每日热点-

当前位置:首页 - 每日要闻 - 正文

君子好学,自强不息!

文|高鹤

今年以来,受复杂的环境及上游房地产信用危机的影响,物管企业也遭遇了一轮极端考验。由于物企与房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加之部分物企变相为母公司输血,物企的信用危机日益突出。在此轮考验中,多家物企被中伤,物业股也一度陷入了跌跌不休的泥潭。

但最近风向突然调转。随着房地产行业风险的进一步出清,利好政策频出,抛弃地产久矣的“金主爸爸们”似乎改变主意了,地产股迎来了难得的普涨潮,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个股。面对物业板块跌跌不休的股价,近日碧桂园服务、绿城服务、建业新生活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回购股份拉升股价。

利好政策频出,地产股及相关产业链个股飘红

房企回血有望,物企开启回购自救模式

7月24日,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做出重要部署,提出“要活跃资本市场”“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”。

8月27日,财政部、税务总局发布《关于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公告》。

8月31日,央行、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》和《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》。

上周,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先后宣布“认房不认贷”。此外,9月4日,沈阳楼市全盘放开,全面取消限购、限售,执行“认房不认贷”。

受多重利好影响,一直游走打野A怪的地产股终于拿到了“红色BUFF”,回到兵线开始翻盘。

从近5个交易日看,亿达中国涨幅翻7.28倍;融创中国期内累计涨幅超155%;中国恒大累计涨逾137%。此外,上坤地产、融信中国、碧桂园等18只地产股票涨幅均超20%。

不仅如此,家居用品等相关产业链个股也显眼起来。9月6日,我乐家居高开高走,再度涨停,豪取8连板,换手率超14%,成交金额超7亿元,股价创3年来新高,并逼近历史最高点。“逼得”我乐家居连发数日《股票交易异常公告》,“公司股票收盘价自2023年8月28日至9月6日连续十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00%。”提醒投资者审慎决策、理性投资。

虽然近年来物业行业一直在去关联化,树立独立经营的形象,但在大众看来物业与房地产天然便具有藕断丝连的关系。在此轮地产股翻红的涟漪中,物业个股也迎来了一波涨势。

至9月7日收盘,德信产投服务领涨,涨幅达18.35%;京城佳业、苏新服务涨幅超6%;第一服务控股、正荣服务、华发物业服务、佳兆业美好、浦江中国、德信服务集团涨幅超3%。9月6日,融创服务、彩生活、恒大物业和朗诗绿色生活涨幅均超过10%。

而这其中,已有部分物企提前布局,先市场一步进行回购股份,助力估值修复。

物企回购股份潮

当前,拟回购力度最大的是物业“一哥”。

8月伊始,碧桂园服务官宣将回购不低于3.37亿股股份,占已发行股份的10%,并随后进行注销。在公布了2023年中期业绩后,这场今年物业圈内最大回购案有了实际动作。

截至9月7日晚,碧桂园已累计斥资超1.98亿港元回购2075万股,占其回购计划的6.16%。经计算后可得出,若要全部完成3.37亿股的回购计划,碧桂园服务仍需花费约30亿港元。


而首席财务官、联席公司秘书黄鹏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“除了1.68亿元的受限资金之外,剩下的126亿左右的资金全是自由可流动资金。”由此可见,完成回购10%股份的资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


受多重性因素影响,碧桂园服务近日股价走势良好,自9月4日至9月6日连续三天收涨,至9月7日收盘,碧桂园服务股价已回调至9.93港元。


面对不断下行的股价,9月2日,头部物企绿城服务也官宣加入回购行列,称公司财务状况稳健、健康,可回购3.25亿股,占其发行总量的10%。


9月5日,河南富豪胡葆森实际控制的建业新生活也发布公告,拟购回不多于1.27亿股,占总股本10%。以表明公司对业务前景和未来展望充满信心,以及公司财务资源的稳健。


事实上,除碧桂园服务、绿城服务、建业新生活外,据不完全统计,中骏商管、德信服务集团、金科服务、星盛商业都曾于年内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回购股份,助力股价回调,利好持股者,提振市场信心。



其中,截至9月7日晚,中骏商管的累计回购股份最多,达1.4亿股,超过其发行总量的5%;同时,目前其已完成的回购金额也是最多的,达2.08亿港元。


从回购次数上看,金科服务年内的回购动作最频繁,已累计回购38次,回购876.5万股,耗资9800余万港元。并于8月8日注销了550.82万股已回购股份,占其发行总量的0.846 %。


此外,德信服务集团年内也进行了10次回购,累计耗资9320余万港元,累计回购近3350万股。


小编认为,目前物业板块整体股价偏低,此时回购能为公司节省不少的现金,不失为一个好时机。同时,物企纷纷回购股票,意在护盘和自救,即也在向投资者表达对公司前景看好,彰显企业现金流充沛,增强投资者的信心,有望拉升股价。当然,不排除后续有其他企业跟进救市的可能性,但通过回购拉升股价往往难以立竿见影,仍需市场对公司的进一步检验和验证。
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