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美资讯网,分享每日热点-

当前位置:首页 - 财经资讯 - 正文

君子好学,自强不息!

上下班高峰期地铁上人挤人,居然八成以上的城市地铁在亏钱人流量超大的北京地铁,每年爆亏240多亿!为何坐的人越多,亏损越高?地铁畅行的背后,又靠什么盈利?

我国大中城市都在努力建设自己地铁系统,截至2022年末,全国有41座城市开通地铁,虽然每天跑得很欢快,也给当地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,但翻开地铁收支账本才发现,扣除财政补贴后,八成以上的城市地铁都在亏本运营,北京地铁亏损位居榜首!票价高人流量大,为何地铁还在亏本呢?

地铁亏损触目惊心

相比于公交车,地铁速度更快,为工薪一族上下班通勤带来极大便利,由此也让地铁的票价比公交高很多。但让人没想到的是,八成以上的城市地铁,扣除财政补贴后竟然都在亏损,亏损额更是以亿元为单位。

根据媒体公开信息显示,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41座城市开通了地铁。其中公布2022年业绩的32座城市中,除了沈阳和兰州之外,其他城市的地铁都呈现盈利状态。

各座城市的地铁,除了3座城市盈利超过10亿之外,其他城市盈利大都在5亿元以下,最少的重庆只有2000万元。兰州和沈阳,亏损分别超过4.8亿元和6.5亿元

表面数据看起来还凑合,但仔细分析其盈利数据,才会发现这个盈利根本不是“真的赚钱”,纸面上的盈利数据,是因为有财政补贴做修饰

已公布业绩的地铁中,除武汉、深圳、济南等5座城市真正盈利外,其他城市扣除财政补贴,竟然全都是亏损。其中亏损最高的当数北京地铁。

账面显示北京地铁2022年净利润21.82亿元,但收到的财政补贴就有262.86亿元,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财政补贴,北京地铁年亏损超过241亿元

而这并不是北京地铁第一次亏损,实际上亏损才是北京地铁的常态。2021年,北京地铁财政补贴214.66亿元,当年实际亏损额为190.12亿元。

在亏损的道路上,北京地铁可以说是一骑绝尘,它是唯一一个亏损超百亿的城市,而且亏损额逐年扩大。

紧随北京身后的,是杭州地铁,2022年亏损超87亿元,重庆轨道交通亏损超85亿元,再往上数亏损三五十亿的城市比比皆是。
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北京这种超级大都市,地铁上都是人挤人,闹不好连挤都挤不上去,再加上票价相对较高,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亏损

但现实却是出乎大部分人意料,好像地铁运营收入和客流量没有必然关系。那地铁亏损的原因到底在哪呢?

成本高是亏损主因

高票价带来的是高营收,但在高营收背后,是地铁建设、运营与维护的超高成本,也正是成本支出太高,导致地铁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连年亏损。

地铁成本主要分为两大部分,一是前期修建费用,二是后期运营成本

前期修建费用,又可以分为地上的拆迁补偿费用和地下的工程费用,一般而言,地铁每公里的造价,一般都在几亿元的水平。

以北京为例,网上公开信息显示,早在2015年,北京地铁每公里的造价就突破10亿元大关,16号线甚至高达12亿元每公里

虽然不是每个城市的地铁成本都像北京那么高,但每公里依然需要投入几亿元的成本。如此高额的建设成本砸进去,由此产生的利息也不是小数目,这就吞噬了很大一部分收入

除了建设成本外,运维成本也居高不下。一辆地铁6节车厢,造价一般在四五千万之间,再加上日常其他费用支出,国内地铁的运维成本,平均为每公里1126万元左右。

这个数据,还是地铁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运维成本,如果赶上线路升级改造,地铁的运维成本更会提高至每公里1500万元。

还是以北京地铁为例,每运载一名乘客,平均成本大约在14.32元。当我们为几元钱的票价心疼时,实际上这可能只够地铁成本的零头。

因此可以说,地铁运载的乘客越多,亏损就会越多,两者之间完全呈现正相关关系。究其原因,还是地铁票价覆盖不了成本。

而为了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和便捷程度,地铁的发车间隔要远远低于公交车,三五分钟一趟的地铁,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

而地铁营业收入的单一性,又进一步加剧了亏损。因此,从地铁运营角度看,单纯依靠乘客购票收入这一项,每个城市的地铁底裤都要亏没了,虽然现在很多城市的地铁已经到了这个状态。

靠卖票拯救不了地铁亏损

从上边的分析可以看出,如果只依靠买票,各个城市的地铁早就干不下去了。不过,在地铁亏损的大背景下,总有几个特立独行的存在,除了上文提到的5个城市稍有盈利之外,香港的地铁才是持久盈利的典型。

香港地铁建设早运营时间久,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运营中,除了疫情那几年地铁亏损外,其他年份基本是盈利状态

2022年,香港地铁总收入超过478亿港元,去除各项成本支出后,当年净利润达98.72亿港元。这400多亿的营收中,占大头的和地铁票价无关,而是物业收入(104.8亿港元)。

简单来说,就是地铁公司围绕着地铁站点建地上商圈,将一些区段开发为多功能区域,这样地铁公司就能对外租赁并提供物业管理服务

这种类似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,在业内被称为轨道加物业的TOD模式。这个构想虽然在香港运用得比较成功,但最先却是美国人提出来的。

美国一些建筑师认为,围绕着城市交通,可以进行导向性的规划。这种理念就是城市发展规划应当以交通设施为核心,开发密度应当以密集形态为主。

这个理念应用到实际中,以地铁为例,就是在地铁站点周围两公里范围内,围绕工作、生活、休闲娱乐建立商圈及多功能社区

这个设计理念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,但在地方狭小寸土寸金的香港,却收获了巨大成功,帮助香港地铁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利润。

国内8成地铁亏损,如何改变现状?涨价之手要伸向你的钱包了?

在香港旁边的深圳,也学习了这种思路,还有后来的武汉同样如此。正是通过这一思路来建设地铁,最终武汉和深圳两城的地铁,扣除财政补助后的净利润,分别达到14.83亿和5.12亿

虽然和其他城市亏损动辄几十上百亿相比,几亿元的利润并不高,但这已经把两座城市的地铁盈利,推到了全国第一和第二的位置。

国家地铁政策正在收紧

亏本运营已成为国内大部分城市地铁的无奈现状,即便如此,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对地铁的热情丝毫不减反增。

2016年至2020年期间,拥有地铁的城市从28座增加到38座,此后两年,又有3座城市开通了自己的地铁

明知道建成后要亏本运营,但丝毫阻挡不了各地修建地铁的热情,有了地铁的想继续提升地铁里程,没有地铁的想赶紧修建地铁。

以前房地产行业红火的时候,地铁与地产相辅相成,地方政府靠着卖地收入,还能大力补贴地铁。但近些年来地产行业急转直下,一些城市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,势必会影响到相应的财政补贴。

当初,为了防止地方政府盲目上马地铁项目,国家在2015年推出了具体的修建标准,城区人口规模超过300万,每公里预计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

除了人口规模外,经济规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,城市财政收入要达到100亿元以上,GDP总额超过1000亿元。

在以前的规定中,只要达到以上两条标准,就可以递交规划申请修建地铁。随着经济发展,国家在2018年提高了修建地铁的标准。

2018年新政策规定,城市财政收入要达到300亿元,GDP也要达到3000亿元以上才可以递交申请。进一步提高标准,是为了遏制地方政府的地铁热,杜绝一些城市“借钱修地铁”的盲目举措。

国家提高了标准,确实有效遏制了地方政府盲目的“大干快上”思想。原本一些城市想趁着条件宽松,不太符合标准也想先建设后发展,而标准提高之后,直接斩灭了这种冲动的想法。

另外,鉴于地铁建成即亏损的现状,再加上各地土地财政无法持续下去,掐灭一些城市建设地铁的苗头,也能有效保证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,避免城市领导为了政绩而不顾现实。

作为公认的“吞金兽”,地铁亏损是不争的事实,目前很多城市也在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,为此刮起了“降本增效”风。

“降本”即削减地铁运营成本,如减少站内服务人员、降低人员薪资等;“增效”即通过改变优惠方式,暗戳戳地提高票价。但票价拯救不了地铁亏损,要改变现状还得拓宽思路,从其他方面入手!